長短腳是什麼?
很多人認為腰痛,是因為有長短腳的關係,是真的嗎?那我們來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長短腳?長短腳又是怎樣得來的呢?如何自我檢測長短腳,若有的話又如何自我調整呢? 腰痛去尋醫的時候常會聽到醫師告訴你說你有長短腳,拍照看一看…哦?真的是有明顯的長短腳! 其實一般人對長短腳很疑惑,如果我們的腿長短是不一樣的,很多人第一個就會想塞個墊子來彌補那個落差。那這個做法是正確的嗎?答案是 YES ! and NO ! 為什麼這麼說呢? 其實長短腳有分成兩種類型,結構性和功能性。結構性長短腳是指兩隻腳的長度是真的不一樣。它可能是先天性發育不一致,或是因為後天的骨折、開刀等原因,造成兩隻腳的長度不同。 日常活動為了平衡身體,骨盆會自然傾向一方,長期下來就會造成整體的骨頭歪斜。只要請醫師詳細確認是屬於結構性長短腳之後,在比較短的那隻腳墊上鞋墊,或是採用鞋底加厚的方式,儘量讓兩腳差距在0.5公分以內,問題就可以解決。 而功能性長短腳是指兩隻腳的實際長度是一樣的,只是因為姿勢問題而導致兩隻腳的活動不對稱,肌肉發展不均衡而構成了長短腳現象,如果這時候還利用鞋墊或鞋底加厚的方式來平衡落差,這反而會讓身體歪斜的情形變得更加嚴重! 臨床上,來我診所尋醫的病人絕大部分都是屬於功能性長短腳的患者。 因為長年累積的關係,病情已變成骨盆歪斜、脊椎側彎、椎間盤突出、坐骨神經痛,髖關節疼痛,膝關節受傷及退化,足底筋膜炎等等下肢疼痛的問題。更嚴重的有些甚至還壓迫神經,下肢麻痺以及無力。 功能性長短腳的原因一般來自姿勢不良、肌肉無力或脊椎肌肉無力,這都會造成骨頭歪斜,進而導致長短腳。另外,兩隻腳的足弓不同,比如一隻扁平足、一隻高足弓,或是一隻正常、一隻偏高或偏低,都會使得兩腳受力不平均,也會導致長短腳的形成。簡單來說,我們的身體有自然歪斜的現象,通常是身體自我平衡的作用,如果兩側肌肉發力相同、骨頭支撐力相同,歪斜的情形也不容易發生。 那我們要如何預防功能性長短腳的形成呢?平時我們要保持姿勢端正輕鬆坐好,切記切記請不要傾斜一邊靠! 坐著時不要翹腳或交叉腳,不要常坐地上,站著時不要時常三七步等等。除此之外,我們也可以做一些強筋健骨的運動,強化兩側的肌肉發展平均。我們身體的穩定性就會提高而達到預防的效果。 這集我會教大家如何自我檢測及舒緩背部疼痛。大家要記得要分享給你身邊有需要的人喔!我們的首要目標是要找出哪一隻腳是短的,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張穩固的椅子。 靠後坐正, 雙腳併攏, 腳板對齊。 評估膝蓋部分是否長短一樣,在這個例子,左腳明顯短了。 這個時候我們會進行兩個步驟來舒緩症狀 –> 步驟一平躺著的情況下,短腳彎曲上來,然後用對側的手把膝蓋帶過去,做腰部肌肉拉伸的動作,持續維持30秒到1分鐘左右,大家可以依據個人情況自由斟酌拉伸的時間。 步驟二完成拉伸運動後,這時我們需要嘗試把高低不平的盆骨給調整回來。把雙腳彎曲提起來,用雙手把腿抱緊,你的手的位置可以選者抱膝蓋前方或抱膝蓋彎曲的地方。抱好後,我們需要很用力的對抗手和腿的力量來達到自我調整的效果。手的力量是往身體的方向抱,腿的力量是往外撐,形成抗衡的狀況。每次手腳一起發力維持大約5秒,可重複做3到5次左右,就能達到自我調整盆骨平衡的效果。 以上方法實操起來可能對一些人來說是有點難度,需要多練幾次才能上手。請給點耐心學起來會一生所用喔!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! -如果你比較喜歡看影片的話,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- 我們下一期見!